特许人物志---邢颖
来源:中国特许加盟展 发布时间:2015-06-16 阅读量:1462

最近离开了供职长达十五年的Y公司,准备开启一年时间的读书充电模式,朋友问我除了读书还干什么,我说写写文章,记录一下过去这十几年的工作里那些有趣的人、有趣的事,算是对时光的备份,以后再看应该会比较有意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苏霜知道了这个想法后,发微信鼓励我说:这个是你的强项,支持你,多写写咱们连锁协会的事儿。于是,在这样一个别人都在办公室忙碌,我却在咖啡馆闲坐的上午,我在电脑上敲出了“岁月人物志”五个字。既然一直想说,那第一篇,就来说说邢总吧。
初识,有几分生活里常见的戏剧性。但就是这个戏剧性,让我们以后每次见面时都比其他人多了一分亲切感。
2005年的暮春时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来通知,邀请特许企业负责人去上海开第一届特委会。那是我接手Y公司特许经营事业中心总经理一职的第一年,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也是首届的特委会,所以可以想像,这是个什么会,会上要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完全没有概念。
中午时分,坐在即将从北京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等待中拿出一本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来打发时间。这时候,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士坐在了我旁边的座位上。我的脸并没有从手中的书上移开,但是因为旁边有动静,所以精神就没那么专注了。无意间用余光看到了他拿在手上的登机牌,上面的座位号是25E,而我的座位是26F。因为几分钟前我上来时,看到飞机上的座位指示标志几乎是在25和26两排的中间上方,怕坐错地方,我还特意向空姐确认了一下。所以,我确信旁边的这位先生坐错了位置。于是,我头也没抬,说了一句:“这是26排,你的座位在前面。”他像是被吓着了,没有说话,而是看了看手里的登机牌,看了看我,抬头看了一眼飞机上的座位标识,又低头看了看我。然后,带着一丝迟疑,貌似还有一丝微愠,胳膊上搭着西装外套,手里提着公文包,悻悻地挪到前面去了。隐约间,在他转身要在25E坐下去的一瞬间,还用疑惑的目光盯了我一眼。而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我一直“高傲冷漠”地自顾自看书,没有抬头,也没有与他目光接触。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都知道高傲冷漠在网络上简称“高冷”,意指有一种人,他们在社交场合、或者陌生人面前,通常不会主动和人交流,眼睛也不会四处乱看,说话简短,语气总是带着句号,所有的表现都让周围的人感觉难以接近。但是天地良心,十年前的我,真地不知道有“高冷”这么个词汇,更不知道在人群中有这样一种有人爱有人恨的存在方式。但是细想想,在陌生环境里的我,大概也真的就是那个样子吧,没有心怀恶意,也不是为了装A和C之间的那个字母,只是不知道该说什么,索性就不说了,这样最安全。
五月上海的傍晚,空气温润,花香袭人。坐着协会安排的大巴车,跟着一群几乎都不认识的人,来到了浦东紫金山大酒店。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引导大家上三楼,眼前是富丽堂皇的全聚德烤鸭店。礼貌地介绍,亲切地交谈,女士都穿着职业套装,男士都是深色西服,每个人的脸上都堆满了商务场合那种标配式的微笑。在一片嗡嗡嘤嘤地低频喧嚣里,突然有一个很高的声音说:大家安静一下,欢迎晚宴现在开始,我们请今天的东道主、全聚德的总经理邢颖先生致辞。在一片掌声里,主桌上站起一人,手握酒杯,眼含笑意,扫视一圈在场众人,开始说话。当他一开口,我脑子里迅速地发生着影像连接:天那,这不是今天下午在飞机上让我从旁边座位上“赶走”的那个人吗?
席间,在这次来上海开会之前我唯一认识的人____连锁协会某部的主任楚东,成了我的救命稻草。我抓住他问东问西,问在场每一个人的背景情况。当然不可能真地问到每一个人,但在那种场合下我的问题也确实够糼稚、够烦人的。至今仍很感激楚东,不但详细介绍我问到的每一个人,还真诚地对我说:“以后要多参加协会的活动,要完全融进来,这个圈子里有很多资源和机会。你的前任庞小姐就没有真正融进来。”我点头称是,心里却想:连她那么八面玲珑的人都没有融进来,我这种近似于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就更难融进来了。不过,在他的启发下,我倒真是拿起酒杯开始走动了。
你们知道,我一定是要去给晚宴的赞助人邢总去敬个酒的。因为我今天以“高冷”的姿态把他给“伤害”了。
终于等到主桌稍清静一点,邢先生旁边也没有人在敬酒了。我面带微笑走了过去。很显然,他也早已认出了我。走到他面前,什么都还没说,我自己先大笑了起来。他也笑着拿手指在我面前晃了晃,意思是:原来是你。我以玩笑的口吻说:“邢总对不起啊,我要是早知道晚宴是您请客,今天我就让您坐我旁边了。”一开口便知他是聊天的高手,笑着说:“当时我还想呢,这人好有学问啊,看的书都是中英文对照的,一看这这么土的人坐他旁边了,马上想办法支开。”我回应他:“要真是有学问,就直接看英文原版了,怎么会是中英对照呢,不过我们还真是挺有缘份的。”“是啊,多有缘啊,分机上哪儿知道我们会是一伙儿的呢。”
就这样,我认识了邢颖这个人,也开始对全聚德这个原本在我浅薄的认识里比较老气横秋的品牌多了一些关注,一关注才发现,全聚德一点都不老气,反而是把普通的鸭子活活烤成了国粹,考出了学问。
大概一两年后,Y公司的特许经营业务在我的带领下做得和以前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在业内也发出了一些积极的声音。连锁协会下属的《连锁》杂志邀请我做了一期封面人物,还刊发了三千多字的专访。一天下午,我正在开会,突然接到一条短信:史总,看到你做封面人物了,向你学习啊!我扫了一眼发信息的人名字,不知当时是怎么回事,脑子里反映出来的竟是某个媒体的女记者,名字叫邢艳。我小家子气地在心里揣度:发这种恭维短信,过两天又该让我在她们网站做广告了。于是,我傲慢地回复:不敢,互相学习。
当天晚上,躺在床上翻看手机短信,不夸张地讲,当看清楚那条恭喜我上封面的短信发信人是邢颖而不是邢艳的时候,我惊得一跃而起从躺着变成了坐着。心想:他这样的大人物,怎么会给我这种晚生后辈发这种短信?而我竟然回复的那么愚蠢,还互相学习,让人家向你学什么呀。可是事已至此,我也不可能再解释什么,难道告诉人家:对不起,我把你的名字看错了,所以信息回的不合适。你瞎呀?
但就是在这个“短信门”事件之后,我对邢颖这个人有了和以前很不一样的认识。起码,我可以确认的是,他不是一个以资历和地位来给周围的人分类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偶尔在特许会议上碰面,私下里的往来也多了起来。有一次甘肃老家来了一位大哥,小时候和我们家住一个大院儿,他比我大十几岁。在我还只有四五岁的时候,他常常晚上带我去看电影,但是每次都是电影没完我就睡着了,所以每次都是他抱我回家,嘴里骂骂咧咧的,但是下次还带。这样的一个亲人一样的人来了北京,我当然要稍微隆重一点接待。白天安排了公司的司机开着我的车带他们去玩儿,中午发短信给邢总让他帮忙在全聚德前门店订了晚上吃饭的包间。席间,年过五十的邻居大哥闪烁着泪光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享到你这个当年骑在我脖子上睡觉的小屁孩的福!那天吃得自然很开心,可是后来去结帐,服务员说邢总已经结过了。
自那之后,所有我私人的宴请去全聚德,就再也没有让邢总知道过。只有公司的商务招待需要提前定位,我才会跟他发个短信。但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让招待不出意外,CEO的朋友来吃饭,店里的服务自然会更上心一点。但是我会明确告诉他这是公务宴请,象征性打个折就好,不用免单。因为我和他的这层关系,我供职的Y公司连续四五年的高层管理年会答谢晚宴都是在全聚德进行。
接触过邢总的人都知道,他的口才极好,面对一些不好的人和事,他的言辞会相当的犀利甚至尖刻。但是面对朋友的过失,他又很是包容。有一年他的新房子需要装修,自然而然地找到我这个干装修的。我也是小心谨慎地让北京公司的总经理安排了一位细心的女设计师为他家设计。过程中我多次过问,设计师都说一切顺利。交工后,我拉上北京公司的总经理去燕沙买了一个彩色瓷瓶做成的落地台灯,约好时间去了邢总还没有正式搬进去的新家,算是给他暖房。进门之后,眼前的景象让我觉得很不自在。瓷砖、地板、橱柜、家俱,甚至墙上挂的饰品,每样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好东西,但是整个家里的氛围,你可以说它看起来很有钱,看起来很富贵,但是你就是不能说它看起来很和谐、很美。以邢总的品味与审美,我不相信他没觉出问题。但是,自始至终,他都说公司各个环节的服务都挺好的。甚至有一扇门因为锁孔打错了地方,返工数次还是弄不到位,无奈之下他曾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给相关人员说一下让上心点。但就是这样的事情,此时他也只字未提。
出了门我给设计师打电话:“邢总家装修完后你来过现场吗?”“去过啊。”“那你觉得效果好吗?”我的语气有些冷硬。设计师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像是早有准备:“史总,其实最初的设计方案是邢总亲自定的,他很满意。但是装修过程中他太忙了,有事情要商量的时候跟本找不到他,都是跟他下面的人来对接。每个人都提建议、改方案,有些材料根本不是之前方案里确定的,可是他的人跟谁也不打招呼就拉到现场让工人安装了,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效果,我也没办法。”我问她:“那么你是设计师还是他是设计师?你的专业态度就是这样的吗?”那边不说话了。
设计师不坚守专业责任,不替客户把关最终效果,任其在过程中被一些好心办坏事的因素干扰,而作为客户的他竟没有任何的责备。
了解多了,邢先生做事情的认真态度也为我树立了一支遥远的标杆。有一年我策划公司的高层管理年会,其中有一节演讲的主题是:连锁企业的文化传承。在寻找演讲人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带着几分不确定打电话过去,说清了用意,邢总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天,他的演讲安排在上午十一点,大概不到十点,他就到了我们开会的酒店,但是并没有给我打电话说他到了,而是坐在酒店大堂的休息区认认真真地修改演讲稿。我插空离开会场去洗手间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到了。惊讶之余问他怎么不给我打电话,他说知道我在主持会,不想让我分神。说着,还从旁边拿出了一个卷轴递给我,说:“上次听你说喜欢兰亭序,所以就找一个书法家朋友给你写了兰亭序里的一句话:惠风和畅”。
2010年的春天,听说我搬了新家,邢先生打电话:“搬新家了也不邀请我去做客,也给我个机会给你暖暖房啊。”我忙说:“没有没有,是不敢打扰您这大忙人,不过您来我当然非常欢迎啊。”
一个周日的午后,透亮的阳光穿过落地玻璃窗,撒了一屋子的温暖和斑驳。小时候常听父亲说:君子有所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受其影响,我从小就偏爱竹子。搬了新家后,费了很大的劲,在书房的飘窗台上,用六十公分高的三个花盆种了几篷竹子。万物疯长的季节,这十几根当初刚种下去还是青绿色光杆儿的竹苗,经过一个多月的孕育,此刻尽已长出了浓密嫩绿的竹叶。迎着下午三点纯度极高的阳光,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在白色的沙帘后面,欢快优雅地摇曳生姿。像极了明代文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描写的情境:“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此刻,邢先生和我一起,坐在我的书房罗汉床的两端,中间小茶几上泡着一壶香氛氤氲的台湾冻顶乌龙。我们喝着茶,吃着干果,聊着闲天,望着未来。竹影被西斜的太阳拉得越来越长,铺了一地、一身。
古人对“朋友”两个字的定义是:朋,意谓同门受教,友,则是志同道合。而我和邢颖先生,既不曾同门,也不敢说道合;我们的人生越历、所属行业、及至名望财富,无一不是相差悬殊。但却能在这喧嚣的商业红尘里,拥有这样一份散淡而质纯的友谊。我想,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宽广,更因为我的幸运!
作者:史乙初(原北京元洲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